这一则,我混淆了。。。“无所不知”还说得过去(不过这点还只限于佛陀的范围而已),至于“无所不能”就超越了“佛”的范围了。
勇气不可失,信心不可无,世间没有不能与无能的事,只怕不肯。给你讲「慈悲」,慈悲是圆满的;给你讲「智慧」,智慧是圆满的。样样圆满、事事圆满,没有一件事情不圆满,这才叫大圆满。大圆满就是我们自己的真如本性。所说的一切全是我们自己本来具足的,都是自己本有的。所以这个教育跟一般教育的确不一样,是与我们自己切身相关的。总而言之,释迦牟尼佛为一切众生,说什么法呢?一言以蔽之,就是为我们说大圆满法。切记,钱财乃是身外之物,聚散不由己,何必太执着呢?你想一想,做父母的对于他们的孩子——特别是婴儿,照顾得无微不至,他们为的是什么呢?是为名?还是为利?他们什么都不为,那是出自于内心的爱护,这个爱心就叫「慈悲心」。
"世间没有不能与无能的事,只怕不肯。" ???若要激励一个人,以世俗谛的语言来说,这句话肯定很有力。不过我们谈得是佛法、出世间法、究竟实相。因此,这句话就不实际了。“样样圆满、事事圆满,没有一件事情不圆满,这才叫大圆满。”?无常、苦、无我啊!若学佛还求事事圆满,那么你应该会越学越苦了!圆满,它只存在于那摸不着的他方世界里,若硬要在我们这现实世界里找,我想应该只有在正等正觉释迦牟尼佛身上看到,不过,佛陀也不是万能的!佛陀有三不能:一者、眾生度不盡;二者、無緣不能度;三者、定業不能轉。释迦牟尼佛为一切众生说大圆满法???大圆满法应该是那西藏密宗最神秘的教派——宁玛派的教法吧!我想了解你学佛的目的是什么?是自己离苦还是度人?如果自己的苦不能解决,那么你怎么去度人?贤友啊!佛陀只说了四圣谛,佛陀说的法只是“苦与灭苦”。因为生、老、病、死是苦,人生根本就无法圆满,所以佛陀教导我们修八正道求解脱。佛说十二因缘,就是为了让我们了知轮回的运转,以便可以从这不圆满的生命里解脱。套用你得这句“这个教育跟一般教育的确不一样”,是的,佛法的可贵之处就是它的出世间法。既然“圆满”的佛陀也不是“无所不能”的,那么我们还追求什么“圆满”?最后,说到「慈悲心」,你觉得单单慈悲就够了吗?你知道吗?天下间有多少父母就是因为过度慈悲而害了自己,也害了孩子。。。这也是苦的根源啊!贤友,要懂得平衡「四无量心」才是遵从佛陀的教诲。p/s: 你听过「羯臘摩經」吗?http://www.dhamma.net.cn/books/KALAMA_SUTTA.htm - 不因為他是導師、大師,就信以為真。 佛與魔本是一念之間 ...
无法要求他人把“不可能”的事变成“可能”;但是可以自我要求,将“不可能”的事转为“可能”。的确,定理我们不能改变,但非定理不是我们“不能”去改变,而是我们“不肯”去改变。佛陀的教育不只教我们如何了生脱死,更教我们如何包容人,不与人计较。 “若学佛还求事事圆满,那么你应该会越学越苦”?我们学佛应该要有一个目标,若没有目标,我们哪来的精进心呢?举个例子来说:少时,你定了一个目标,那就是做一位教师,有了这个目标,你会天天朝这个目标前进与努力,你才有那种精进心,才会有今天的你。说苦,苦是真实的存在。它既有现实人生社会意义,又有哲学意义;不但有苦苦,坏苦,更有行苦,有缺陷,无常,空,无实之意。人生有生老病死,事物有成住坏空,社会有生住异灭。诸行无常,缘起缘灭本身就是苦。苦的根源就是贪,而贪又是由于无始以来的我执。无明烦恼是产生我执的罪魁祸首。我哪有苦?我哪有乐?苦与乐通通都是假象,何为执着?一切苦与乐我都是以平常心对待,无须执着。我呢,不忍众生苦,一切天灾人祸都是由一念之差所造成的,我学佛不是为了打自己的知名度,而是为了这些众生啊,我的用意是把我所看到的,听到的和闻到的人,事,物分享给其他人,希望他们能改邪归正,我们对佛教就要有正见和正念,千万不要走偏了。生、老、病、死是每个人的必经之路,显示了人生之苦痛与无常,这一切都要以平常心看待,放下则安。对,佛陀表明苦、集、灭、道的四谛法,是圣智所亲自证验到的四种人生正确真理。的确,佛陀教导我们修八正道就是为了求解脱生死。八正道,非僅限于小乘人修的,因为八正道有世间和出世间两方面:依世间的八正道去实践,将可成为善人君子;依出世间的八正道去实践,将可获得生命的解脱,也即是小乘的最高果位,名为阿罗汉。贤友啊!你要分清楚慈悲与宠爱的含义,慈悲是以仁德爱人为体,以诚正和睦为用;宠爱则是娇纵溺爱。我们要以慈悲心对待每一位众生,尤其是我们的亲人,连你最能接近你的众生都无法以慈悲心对待,更何况是外界的众生。他们之所以会那么叛逆是因为他把前世的习性带来今世,习性难除。那我问你,你现在所获知的知识是从何而来?难道你是无师自通?那你为什么相信饭是拿来吃的,而不是拿来做其他事;那你为什么又相信笔是拿来写的,而不是拿来做其他事;那你为什么要相信佛法?贤友啊!时时刻刻注意自己所说的话,每一句话都要深思熟虑,是否合情、合理、合法?是否能利益众生,开导人心,使人开解烦恼?切记, 佛陀常常警惕弟子:即使已达智慧圆融,更应含蓄谦虚,像稻穗一样,米粒愈饱满垂得愈低。如果我有在身、口、意上让你起了烦恼心,我在这里以我最真诚的心向你求忏悔,希望你能原谅我的过错。Sukhi Hotu!
我是用手机的,有很多功能都是被限制的,所以我只能写成一段,希望您多多见谅,感恩您的包容与见解。Sadhu!Sadhu!Sadhu!
以你的年纪,我很惊讶你有这般见解,后生可畏啊!我绝对认同你大部份,只有某些重点我很想再和你仔细探讨。等我有空时,我会继续和你交流的,真的很高兴能和你结缘。对的,佛陀常常警惕弟子:即使已达智慧圆融,更应含蓄谦虚。如果我有在身、口、意上让你起了烦恼心,我也一样以最真诚的心向你求忏悔,希望你能原谅我的过错。Sukhi Hotu!
这一则,
ReplyDelete我混淆了。。。
“无所不知”还说得过去(不过这点还只限于佛陀的范围而已),至于“无所不能”就超越了“佛”的范围了。
勇气不可失,信心不可无,世间没有不能与无能的事,只怕不肯。给你讲「慈悲」,慈悲是圆满的;给你讲「智慧」,智慧是圆满的。样样圆满、事事圆满,没有一件事情不圆满,这才叫大圆满。大圆满就是我们自己的真如本性。所说的一切全是我们自己本来具足的,都是自己本有的。所以这个教育跟一般教育的确不一样,是与我们自己切身相关的。总而言之,释迦牟尼佛为一切众生,说什么法呢?一言以蔽之,就是为我们说大圆满法。切记,钱财乃是身外之物,聚散不由己,何必太执着呢?你想一想,做父母的对于他们的孩子——特别是婴儿,照顾得无微不至,他们为的是什么呢?是为名?还是为利?他们什么都不为,那是出自于内心的爱护,这个爱心就叫「慈悲心」。
ReplyDelete"世间没有不能与无能的事,只怕不肯。" ???
ReplyDelete若要激励一个人,以世俗谛的语言来说,这句话肯定很有力。
不过我们谈得是佛法、出世间法、究竟实相。因此,这句话就不实际了。
“样样圆满、事事圆满,没有一件事情不圆满,这才叫大圆满。”?
无常、苦、无我啊!若学佛还求事事圆满,那么你应该会越学越苦了!
圆满,它只存在于那摸不着的他方世界里,若硬要在我们这现实世界里找,我想应该只有在正等正觉释迦牟尼佛身上看到,不过,佛陀也不是万能的!
佛陀有三不能:一者、眾生度不盡;二者、無緣不能度;三者、定業不能轉。
释迦牟尼佛为一切众生说大圆满法???
大圆满法应该是那西藏密宗最神秘的教派——宁玛派的教法吧!
我想了解你学佛的目的是什么?是自己离苦还是度人?如果自己的苦不能解决,那么你怎么去度人?
贤友啊!
佛陀只说了四圣谛,佛陀说的法只是“苦与灭苦”。
因为生、老、病、死是苦,人生根本就无法圆满,所以佛陀教导我们修八正道求解脱。
佛说十二因缘,就是为了让我们了知轮回的运转,以便可以从这不圆满的生命里解脱。
套用你得这句“这个教育跟一般教育的确不一样”,是的,佛法的可贵之处就是它的出世间法。既然“圆满”的佛陀也不是“无所不能”的,
那么我们还追求什么“圆满”?
最后,说到「慈悲心」,你觉得单单慈悲就够了吗?你知道吗?天下间有多少父母就是因为过度慈悲而害了自己,也害了孩子。。。
这也是苦的根源啊!贤友,要懂得平衡「四无量心」才是遵从佛陀的教诲。
p/s: 你听过「羯臘摩經」吗?http://www.dhamma.net.cn/books/KALAMA_SUTTA.htm
- 不因為他是導師、大師,就信以為真。 佛與魔本是一念之間 ...
无法要求他人把“不可能”的事变成“可能”;但是可以自我要求,将“不可能”的事转为“可能”。的确,定理我们不能改变,但非定理不是我们“不能”去改变,而是我们“不肯”去改变。佛陀的教育不只教我们如何了生脱死,更教我们如何包容人,不与人计较。 “若学佛还求事事圆满,那么你应该会越学越苦”?我们学佛应该要有一个目标,若没有目标,我们哪来的精进心呢?举个例子来说:少时,你定了一个目标,那就是做一位教师,有了这个目标,你会天天朝这个目标前进与努力,你才有那种精进心,才会有今天的你。说苦,苦是真实的存在。它既有现实人生社会意义,又有哲学意义;不但有苦苦,坏苦,更有行苦,有缺陷,无常,空,无实之意。人生有生老病死,事物有成住坏空,社会有生住异灭。诸行无常,缘起缘灭本身就是苦。苦的根源就是贪,而贪又是由于无始以来的我执。无明烦恼是产生我执的罪魁祸首。我哪有苦?我哪有乐?苦与乐通通都是假象,何为执着?一切苦与乐我都是以平常心对待,无须执着。我呢,不忍众生苦,一切天灾人祸都是由一念之差所造成的,我学佛不是为了打自己的知名度,而是为了这些众生啊,我的用意是把我所看到的,听到的和闻到的人,事,物分享给其他人,希望他们能改邪归正,我们对佛教就要有正见和正念,千万不要走偏了。生、老、病、死是每个人的必经之路,显示了人生之苦痛与无常,这一切都要以平常心看待,放下则安。对,佛陀表明苦、集、灭、道的四谛法,是圣智所亲自证验到的四种人生正确真理。的确,佛陀教导我们修八正道就是为了求解脱生死。八正道,非僅限于小乘人修的,因为八正道有世间和出世间两方面:依世间的八正道去实践,将可成为善人君子;依出世间的八正道去实践,将可获得生命的解脱,也即是小乘的最高果位,名为阿罗汉。贤友啊!你要分清楚慈悲与宠爱的含义,慈悲是以仁德爱人为体,以诚正和睦为用;宠爱则是娇纵溺爱。我们要以慈悲心对待每一位众生,尤其是我们的亲人,连你最能接近你的众生都无法以慈悲心对待,更何况是外界的众生。他们之所以会那么叛逆是因为他把前世的习性带来今世,习性难除。那我问你,你现在所获知的知识是从何而来?难道你是无师自通?那你为什么相信饭是拿来吃的,而不是拿来做其他事;那你为什么又相信笔是拿来写的,而不是拿来做其他事;那你为什么要相信佛法?贤友啊!时时刻刻注意自己所说的话,每一句话都要深思熟虑,是否合情、合理、合法?是否能利益众生,开导人心,使人开解烦恼?切记, 佛陀常常警惕弟子:即使已达智慧圆融,更应含蓄谦虚,像稻穗一样,米粒愈饱满垂得愈低。如果我有在身、口、意上让你起了烦恼心,我在这里以我最真诚的心向你求忏悔,希望你能原谅我的过错。Sukhi Hotu!
ReplyDelete我是用手机的,有很多功能都是被限制的,所以我只能写成一段,希望您多多见谅,感恩您的包容与见解。Sadhu!Sadhu!Sadhu!
ReplyDelete以你的年纪,我很惊讶你有这般见解,后生可畏啊!
ReplyDelete我绝对认同你大部份,只有某些重点我很想再和你仔细探讨。
等我有空时,我会继续和你交流的,真的很高兴能和你结缘。
对的,佛陀常常警惕弟子:即使已达智慧圆融,更应含蓄谦虚。
如果我有在身、口、意上让你起了烦恼心,
我也一样以最真诚的心向你求忏悔,希望你能原谅我的过错。
Sukhi Hotu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