Saturday 29 September 2012

对因果不可以不谨慎,不可以不小心。 这么多年来,有些人修道已经有十几年的历史,可是还糊涂不清醒,不懂因果,也不怕因果,这是很危险的一件事。所以,修道要特别谨慎,不要错因果。错了因果,铸成大错,后悔莫及,所谓: 一失足便成千古恨,再回头已是百年身。 因果是丝毫不爽,错了因果,“失之毫厘,谬之千里”。所以对因果不可以不谨慎,不可以不小心。 各位注意!不要一面修行,一面打妄想,放不下世俗的享受,要认清楚自己是做什么的?如果天天打些邋遢的妄想,必会错因果,将来一定堕地狱。并不是吓唬你们,而是实实在在的情形。
    ‘顶'字是至高无上的意思,再没有比它更高了就叫做‘顶',好像我们的头,头顶上是天,因此叫做顶天立地,我们人就是顶天立地的。那么‘大佛顶'这三个字合起来,就是我不讲,相信大家都明白是说大大的佛的顶。那佛顶究竟有多大呢?拿一把尺子量一量,是不是像这个佛那么大?其实,这个佛并不是一个大佛。它只不过是像大海中的一滴,像这世界一粒微尘那么大罢了,而那个大佛是大而无大,它是遍满一切处的佛,无在无不在的——你说它在什么地方呢?它什么地方都不在!你说它不在什么地方呢?它却又什么地方都在,根本没有办法来衡量它大到什么程度的。谁最大?是佛!而这大佛是谁?就是你!也是我。如果你说:‘我没有那么大,我看你也没有那么大。'那又为什么说就是你、是我呢?如果不是你不是我,那讲它做什么?就不需要讲了。就因为于你于我都有关系,所以才要讲它。那么,你我怎么会这么大呢?我告诉你,你我所具足的佛性就是这个大佛,不但是大佛,而且是大佛的顶,本来再没有比它大比它高的了,但是它还有个顶,在它的顶上,这就是‘大佛顶'三个字的意思。在这个大佛顶上,又现出一个大佛,那么这个大佛又有多大呢?这个大佛是看不见的,所以,在楞严咒 上说:‘无见顶相放光如来宣说神咒'。无见顶相——无见不是没有吗?我看不见,怎么又说有个大佛呢?你看不见的那才是大,因为大到你的目力看不见,你会说:‘我怎么会看不见?太小可能看不见,大的我一定能看得见。'大的你怎能看得见呢?像这个天,你的眼睛怎能把它看完?像地这么大,你能完全看见地吗?由于你看不见,那才是真正的大。这个大佛顶就是无见顶相放的光,放多大的光呢?当然是放大光了,这大光照遍所有的境处,你问道:‘照不照得到我?'早就照到你了!你会说:‘怎么我不知道?'好,你想知道吗?‘心清水现月,意净天无云。'你的心里要是清净到了极点,佛光就会照到你;心里不清,就好像是一潭浑水,月光就照不进去。‘意净天无云',你的意念要有一定,就像天上无云一般,境界就妙不可言了。如果每一个人真能清净其心,便可得到这楞严的密义。
    为什么要信佛呢?因为我们本来都是佛,不过现在迷了,不能证到佛的果位上,为什么说我们本来是佛呢?因佛说过:‘一切众生,皆有佛性,皆堪作佛。'既然所有众生都有佛性,为何没有成佛呢?乃由于妄想执著。有一妄想就想东想西,想南想北,想上想下,啊!钻天入地,无所不想……这些个妄想实在打得太多了,令你数也数不过来,你说说看,你一天到底打多少个妄想呢?你知道吗?如果你能知道,那你就是菩萨了,就因为你不知道,所以还是凡夫。     这些妄想执著究竟都执著些什么呢?——执著这个也是我的,那个也是我的——所有的物质享受都放不下,至于精神享受那更不用提啦!真是有什么就执著什么。男人有男人的执著,女人也有女人的执著,善人有善人的执著,恶人有恶人的执著……啊!有了执著就不得了啦!这可不是好事情呀!你自己不明白而已,因为只贪图享受是不会成佛的,所以,一切众生不能成佛是由于妄想执著,才不能证觉。

Friday 14 September 2012

教法不必听太多。若能身体力行,简单的一句偈文就是真法,就能启发真正的善根。

学佛之前,生命像一张白纸,横写竖画,随心所欲。学佛之后,生命像在纸上学写字,要端正规矩才能给人看。

学佛须先了解无常的道理,如能了彻此理,才能来去自在,做自己生命的主人,迈向光明的境界。

修心不在于长篇大论,也不是高深难解的抽象概念,而是如实、深切地了知人性的本然。

常有人把“修行”误认为是出家人专用名词,其实修行表现在日常生活中,是人人应有的生活修养。“修”是修心养性,“行”是端正行为。

有人常常埋怨自己长得不漂亮、没有人缘,其实人缘并不在于色身,而在于气质。气质则由修养中培养而得。

修行,主要是“修心于内而显于外”。心在内没人看得见,唯有借行于外的整齐以显示内在的清净。

戒是不起心动念,守住本分,戒掉一切名闻利养的贪念;“定”是遇到如何困境,都能守持志节、临危不乱;“慧”是能运心转境,于平静中突破重重困难。

修行人的心境,要如“鸟过白云,鱼跃水面”般——空中无迹,水面无痕;不为消逝事物而烦恼,心境安然而自在。

时时刻刻注意自己所说的话,每一句话都要深思熟虑,是否合情、合理、合法?是否能利益众生,开导人心,使人开解烦恼?

所谓修行,即“修”心养性,端正“行”为,常存惭愧心勤勉精进。如修学而不精进,不知反省自己,就是没有惭愧心;心无惭愧者,行为必然不端,遑论修心养性?

一个人的修养如何衡量?应是存诚于内,而形之于外。待人接物、言谈举止……一切行动都充分表现内在的修养。

一个人只要有惭愧羞耻心,自然不敢做丧理败德的事情。所以,修行学佛一定要有惭愧心,知羞耻。

一切的修行法门,如坐禅、念佛等,都是为了收摄心念。“修行”,主要是多改掉一分假我,多增加一分真我。

人有二耳、二眼、一口、双手、双脚,此中道理:是要人多听、多看、少说话、多做事。修行贵在身体力行,说一丈不如行一寸。

Thursday 13 September 2012

佛陀说法四十九年,足迹踏遍了恒河两岸。到了八十岁那年,从摩羯陀国到毗舍离,在毗舍离的大林精舍,作最后一次的教诲。这时,佛陀身体染了疾病,已自知将在三个月内涅槃。又渐渐向前走,经过每一村落,便利用休息时间,向村民说法。在波婆村接受金工(金属铁匠)名纯陀的最后供养。病势加重,于是复步行到拘尸那城外的娑罗双树林,佛陀就选择在娑罗双树间之处,作他入灭的地方。佛陀在阿难陀铺好的僧伽梨(大衣)上,右胁卧下时,已经疲倦不堪。众弟子公推阿难陀请问佛陀四个问题:1.佛陀住世时,我们依佛陀为师,佛陀涅槃后,我们依谁为师?2.佛陀住世时,我们依佛陀安住,佛陀涅槃后,我们依什么安住?3.佛陀住世时,恶性的比丘有佛陀调伏,佛陀涅槃后,恶性的比丘,如何调伏?4.佛陀住世时,佛陀的言教,大家易生信解,佛陀涅槃后,经典的结集,如何才能叫人起信?佛陀说:「我答复你们的四个问题,你们好好记著:1.我涅槃后,应依戒律为师;2.我涅槃后,应依四念处安住;3.我涅槃后,恶性比丘,应『默摈』(不与之往来谈话)置之;4.我涅槃后,一切经典首句应安『如是我闻』等证信的句子。」阿难陀和众弟子在佛陀身旁默默流泣,佛陀像慈母般地安慰他们说:「你们不用悲伤,我一生所说的教法已经很多,只要你们依照著去实行,就是我的法身永远在人间了!」又说:「一切众生均有佛性,皆当作佛;断善根的阐提也可成佛。」就在这年(西元前五四三年)的五月月圆夜半,从容安静的涅槃了。拘尸那国国王和佛陀众弟子们,用最隆重的礼节,为佛陀举行了火葬。佛的舍利由八国国王请去建塔供奉。这种舍利塔,一直到现在,还留在人间。而佛陀一生慈悲救世的精神,永远为人们仰慕与崇拜。

我们学佛的人,自己修行,也劝导别人修行,这就是弘法利生。将佛法介绍给别人,推荐给别人,这是什么力量?也是慈悲的动力,这才是真正的佛法。假如是为「名」去讲经说法,打自己的知名度,或为「利」——讲一部经要收多少钱,那就大错特错,完全不是佛法,根本与佛法的精神完全相违背。佛法自行、化他没有任何条件,佛法流通,亦复如是。再看现代印的经书,往往印上「版权所有,翻印必究」。这是生意买卖,不是利生流了通。人家送我佛书,我看看版权页,如果有这八个字,我就不看了。问我为什么不看?真善知识,为利益众生,必定不要版权,欢迎翻印。心量大,报恩慈济心切,心行相应的,其言语文字才可以做后学参考。心量窄小的,名利没放下的人,怎么能写出好东西!怎么能说出大圆满!那何必浪费时间,浪费精力!

只有无知的般若才能够断烦恼、破无明。无明、烦恼破尽了,就证得自性的大圆满,恢复自性本有的能力,它起作用就是无所不知、无所不能。

Wednesday 12 September 2012

佛教是圆满地帮助我们解决众生一切苦难的问题,让我们每个人在这一生中得到幸福快乐、家庭美满、社会和谐、国家富强、世界大同。

佛教教学的方针是彻底破除「迷信」。佛门常讲:「破迷开悟,离苦得乐。」迷是什么呢?对自己、对生活环境的真相不了解。因为不了解真相,往往就看错了,也想错了;看错,想错,也就做错,做错的结果就是苦啊!

佛、菩萨、阿罗汉是佛教学位的名称,他们都是圣者,不是神仙,诸位千万不要把他们神格化了!

佛用真心,菩萨也用真心;佛用的是「圆满的真心」,菩萨是「分证的真心」。

「和尚」是印度语,译作「亲教师」。就是亲自教导我的老师,就像现在学校里的指导老师,他是直接指导我的,关系非常亲近、密切。若是不直接指导我,就称他为「法师」。

佛教则是清清楚楚说明,佛与我们是师生关系;我们与菩萨是同学的关系——菩萨是佛早期的学生,我们是佛现在的学生,我们与菩萨是前后期的同学,菩萨是我们的学长,此事一定要弄清楚啊。

佛教究竟是什么呢?学佛的人不能不知道,「佛教」是佛陀的教育,是佛对九法界众生至善圆满的教育。教育内涵包括了无尽无边的事理,比现代大学里面的课程内容还要多。时间上,它讲过去、现在、未来;空间上,它讲我们眼前的生活一直推演到无尽的世界。所以它是教学,是教育,不是宗教;它是智慧、觉悟宇宙人生的教育。中国孔子的教育,是讲一世(一生)——从生到死的教育。佛法是三世的教育,讲过去、现在、未来。

Tuesday 11 September 2012

佛法非宗教,非哲学,而为今时所必需。

「佛法」这两个字连起来,就是无尽的智慧、觉悟,觉了宇宙人生的一切万事万法。

悉达多太子深处宫中,未闻人生疾苦,曾四度御马出城,见老、病、死、沙门等现象,深感有漏的人生之苦痛与无常,遂萌出家修道之志。回宫后恳求父王允许出家修道,净饭王固不允许,即以四愿再请:「一者不老,二者无病,三者不死,四者不别,父王若赐者,当断出家愿!」其父王无言以对。即于当晚,时二十九岁(一说十九岁),夜出王宫,自脱衣冠,执发自剃为沙门。

当年悉达多太子虽享人间的荣华富贵,但当太子出游四门,(出东门见老人,出南门见病人,出西门见死人,出北门见修行人。)见到了人间生老病死的现象,而且这四大苦又是每一个生命无法逃避而必须要一一经历的,如果人生是圆满的话,为什么还会有这些痛苦?它从何而来?太子因而决志出家,求无上道,解脱生死,救度众生。当悉达多太子觉悟了生命的实相,止息了一切痛苦后,便来到鹿野苑,为五比丘转四谛法轮。从此之后,一条通向解脱的光明大道出现在世人的面前。佛在初转法轮时,告诉我们:「此是苦,汝应知;此是集,汝应断;此是灭,汝应证;此是道,汝应修。」为了增强我们的信心,佛以亲证的境界为我们印证,佛说:「此是苦,我已知;此是集,我已断;此是灭,我已证;此是道,我已修。」

摩耶夫人将分娩前,依习俗返娘家天臂城待产,途中于蓝毗尼园小憩,即于无忧树下产下太子。世尊诞生时,行七步,举手言:“天上天下,唯我独尊;三界皆苦,吾当安之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