Friday 23 November 2012

在家居士如何学佛?

作为在家佛弟子,不论你信佛有多虔诚,你都不能脱离社会和人群,不能脱离你所从事的工作,也就是说不能脱离你应尽的责任和义务,包括家庭的责任与义务,脱离了这些,你的信仰就悬在半空中,信仰就没有地方落实了。什么是在家学佛的正确态度和方法呢?这就是:将信仰落实于生活,将修行落实于当下,将佛法融化于世间,将个人融化于大众。这是修习生活禅的四个要点,四句口诀,也是在家学佛的人应有的心态。

Thursday 15 November 2012

佛教故事——《谁无善根?》

      佛陀時代,有一老人聽說出家修行能夠離苦得樂、解脫自在,於是歡喜地前往精舍,希望皈依於佛陀座下。老人到了精舍,才知道佛陀早已出門行化,他心想:‘雖然世尊不在,但聽說佛弟子中,舍利弗尊者的智慧第一,我何不求他讓我出家呢?’當他見到尊者,滿心歡喜地表明來意時,舍利弗也在默默觀察此人的善根是否具足?尊者發現,這個人於此生乃至過去百千世中,都沒有善根;再仔細推尋,這一劫乃至過去百千劫,竟然還是沒有任何的善根福德……尊者深深地嘆了一口氣,說:‘你的因緣還未具足,先回去修修福報吧!’如此的結果,並沒有澆息老人出家求道的熱忱,於是他又轉而向其他比丘求助,希望能完成他的心願。可是當比丘們聽說連智慧第一的舍利弗尊者都婉拒他時,便說:‘連舍利弗尊者都不度化你,肯定你有什麼重大的過患,我們又怎能度你出家呢?你還是走吧!’萬念俱灰的老人,神情落寞地蹲在精舍門口,喃喃自語道:‘福慧具足的佛陀啊,為何我的罪業如此深重?任何種姓不問尊卑皆可出家,為何獨我福薄,如此廣大的佛門竟無我容身之地!這麼苟活著,還有什麼意義呢?’於是說了一首偈子:‘猶如清淨水,一切悉得飲,乃至旃陀羅,各皆得出家。如此佛法中,而不容受我,我是不調順,當用是活為?’此時,佛陀早已了然他的委屈,來到精舍門前,說了一首偈子:‘一切種智身,大悲以為體,佛於三界中,覓諸受化子,猶如牛求犢,愛念無休息。’淚眼朦朧之中,老人發現有一無比柔軟的手,如輕撫愛子般地撫摩著他的頭。眼前的身影,散發清淨柔和的光芒,那正是眾人愛敬的佛陀。佛陀慈悲地問道:‘你為何在這哭泣呢?’‘我想要出家求道,但是比丘們皆不答應我的請求,說我因緣還未具足,所以我很難過。’ ‘其實每個人的因果業力都極為微細,只有證得一切種智的聖者才能了解全貌。是誰說你沒有出家的因緣呢?’這個人一聽,立刻說:‘是智慧第一的舍利弗尊者。’佛陀安慰老人說:‘你錯怪舍利弗了,並不是他沒有慈悲心、不肯度人,而是無量劫微細之事,縱使是舍利弗的智慧也無法窮盡啊!我也是經由累劫難行能行的修行實証,才能明暸因果業力的微細奧妙。我所要尋找的就是像你這樣信樂佛法之人,怎會讓你過佛門而不入呢?’於是佛陀牽著老人的手走進精舍。佛陀於眾僧面前問舍利弗尊者:‘舍利弗,為何你不願讓這位老人家出家呢?’舍利弗回答:‘佛陀,弟子觀察其宿世因緣,發現他實在沒有一點點善根呀!’佛陀告訴舍利弗:‘千萬不要有如此的想法,因為此人的善根因緣是非常微細的,就好比埋藏在瓦礫砂石中的金礦一樣,必須藉由甚深禪定與智慧才能發現。’ 於是,舍利弗尊者偏袒右肩,長跪合掌,祈請佛陀慈悲開示。佛陀告訴舍利弗:‘這位老人的善根因緣十分微細,就連證到闢支佛果位的聖者都無法知曉。在久遠劫前,有一個窮人到深山裡撿柴,遇到老虎,驚慌恐怖之際,一聲“南無佛!”脫口而出,這一聲佛號便種下了未來解脫的種子。這個窮人就是今世的老人,因為善根種子成熟,所以他才有出家修行得解脫的因緣。’接著,佛陀說了一首偈子:‘唯見此稱佛,以是為微細,因是盡苦際,如是為善哉。至心歸命佛,必得至解脫,得是相似果,更無有及者。’  於是,老人在佛陀的座下出家修行,並且接受佛陀的親自教化,經過不斷的精進用功,終於證得阿羅漢果。

过度生死

凡夫的生死叫“分段生死”,那是凡夫们在三界内肉体上的生死;菩萨的生死叫“变易生死”,那是菩萨们于三界外精神上心念生灭的生死。超越了这两种生死,才是真正的了生脱死,那是佛的大涅槃境界。 这是从《佛说无量寿经》里获取的,这部经是阿难尊者亲耳听到佛这样说的,不是道听途说的。当时他所诵出的每一部经,都得到500大阿罗汉的公认,与佛所说的相符,一字不漏。《佛说无量寿经》含有犹如食物中之原汁原味在,毕竟它是佛金口所说,也是阿难尊者当众所诵出之“如是我闻”,自然就保持了它的最纯、最真之一面。释尊就亲口宣布:“当来之世,经道灭尽,我以慈悲哀愍,特留此经,止住百岁,其有众生,值斯经者,随意所愿,皆可得度。”由此可见,此经威力之强,及其影响之深远!

芸芸众生的三种痛苦

此三苦是:苦苦、坏苦、行苦。苦苦是世人既有生死之身,已经够苦,加上众苦逼迫,简直苦上加苦,故谓之苦苦;坏苦是偶尔出现之乐境失去时所感受的苦;行苦是诸行无常迁流不息不得安定的苦。欲界三苦俱全,色界只有坏行二苦,无色界则只有行苦。佛言:我哀愍汝等诸天人民,甚于父母念子。令我于此世作佛,降化五恶,消除五痛,绝灭五烧。以善攻恶,拔生死之苦。这是从《佛说无量寿经》里获取的,这部经是阿难尊者亲耳听到佛这样说的,不是道听途说的。当时他所诵出的每一部经,都得到500大阿罗汉的公认,与佛所说的相符,一字不漏。《佛说无量寿经》含有犹如食物中之原汁原味在,毕竟它是佛金口所说,也是阿难尊者当众所诵出之“如是我闻”,自然就保持了它的最纯、最真之一面。释尊就亲口宣布:“当来之世,经道灭尽,我以慈悲哀愍,特留此经,止住百岁,其有众生,值斯经者,随意所愿,皆可得度。”由此可见,此经威力之强,及其影响之深远!

谈“禅定”

禅定约有两个意思:①梵语禅那(Dhyana),华译为禅定,略有两种:一、世间禅,如色界无色界之四禅八定是;二、出世间禅,如三乘行人所修之禅定是。②禅与定。在外离一切相,叫做“禅”;在内心性不乱,叫做“定”。六祖坛经说:“外离相为禅,内不乱为定。” 这是从《佛说无量寿经》里获取的,这部经是阿难尊者亲耳听到佛这样说的,不是道听途说的。当时他所诵出的每一部经,都得到500大阿罗汉的公认,与佛所说的相符,一字不漏。《佛说无量寿经》含有犹如食物中之原汁原味在,毕竟它是佛金口所说,也是阿难尊者当众所诵出之“如是我闻”,自然就保持了它的最纯、最真之一面。释尊就亲口宣布:“当来之世,经道灭尽,我以慈悲哀愍,特留此经,止住百岁,其有众生,值斯经者,随意所愿,皆可得度。”由此可见,此经威力之强,及其影响之深远!

Wednesday 14 November 2012

禅宗佛教故事——《心中之佛光》。走过,路过,千万不要错过此故事!!!

在自己心情最沮喪消沉的一段日子,偶然看到一則禪宗故事,看後心情豁然開朗,止不住自言一句––原來生活可以如此簡單過。有一個老和尚在垂暮之年,他想把自己的衣缽傳給一個弟子。可他的眾多弟子中有三人悟禪極深,老和尚一時難以擇誰為傳人。一個暮色蒼茫的傍晚,老和尚猜到自己的壽命將止,該到他決定繼承人的時候了。他叫來三個弟子,吩咐他們出去各買一樣東西,看誰買的東西既便宜又能塞滿禪房。老和尚給了弟子們各人一枚銅錢後,有兩個單子出去了,可是另外一個弟子卻端坐在老和尚身邊打禪,沒有行動。不久,有一個弟子回來了。他告訴老和尚,他已買來了幾車的乾草,足可以添滿禪房了。老和尚聽後,搖頭蹙眉,非常失望。接著,另一個弟子也回來了。只見他從袖子中取出一支蠟燭,然後把蠟燭點燃。老和尚見狀,口念「阿彌陀佛」,臉上露出了非常滿意的神色。這時,老和尚把目光盯向了他身旁的弟子。只見那弟子起身,將銅錢還給老尚,雙手合十說:「師父,我買的東西就來了!」說完他吹熄蠟燭,禪房一片黑暗,那弟子將手指向門外說:「師父請看,弟子買的東西已經來了––」師徒背向門外望去,只見東半邊天上,一輪滿月剎那間從地平線上躍出,冉冉上升。金色的月光照進禪房,禪房裡灑滿光輝,一片通明。老和尚警訝得半晌無語。禪房裡一時寂靜非常。許久,老和尚才問打禪的弟子:「你何以想到此法?」弟子雙掌合十卑恭著師父,說:「乾草固然能裝滿禪房,但卻使禪房不潔而黑暗,雖價廉而實平庸所為;蠟燭小如手指,不值一文,然燭光能充盈禪房,買燭者非上智而不能為也!」弟子沉吟片刻,神情肅穆,繼續道:「月光既出,玉宇澄清,月光可謂九天中最無價之物!月光為何物?月明則天明;天明則地明,天明地明則心明;然佛明四宇,佛明我心,可見月光乃我佛也!今我不取一文得到我佛,只因我心中有佛光!」老和尚聞言,脫下袈裟披在打禪的弟子身上:「你心中的佛光,乃上智中之至聰至慧者也!」 老和尚選到了傳人,我也悟出了生活的禪意––心中的佛光,誠如我們生活中的快樂美滿、幸福溫馨,乃至一切的真、善、美…… 原來,只要我們心中裝有快樂、幸福……生活就會像月光毫無保留地普照我們的心裡,從而讓我們遠離煩惱、憂愁、沮喪、消極……。

Tuesday 13 November 2012

修持菩萨道,须力行“四摄法”:布施、爱语、利行、同事。

布施——“施比受更有福”,欲做菩萨,要不断付出而无所求,将心力、劳力、财力、物力等皆欢喜施舍,则人生自然幸福安乐。 爱语——柔声悦色,令人闻之欣慰、见之敬爱。诚恳的爱语,可扫除一切人我烦恼,解开心结郁闷,化干戈为玉帛,转暴戾为祥和。 利行——摄持身、口、意行善,利益众生,慈悲济世,即无上功德。 同事——菩萨所缘,缘苦众生。身处苦难娑婆,应先自我净化、以身作则,感化周遭共同生活、工作的每一个人,并鼓励众人一起力行菩萨道。

Friday 9 November 2012

未来佛

慈氏菩萨,梵语弥勒(Maitreya),华译为“慈氏”,这是他的姓,他的名字叫“阿逸多”,华译为“无能胜”,他的姓和名合起来,是“慈悲无人能胜过他”,就是具足大慈大悲,没有人能超过他。现住在兜率天内院,是一生补处菩萨,将来当于住劫中之第十小劫,人寿减至八万岁时,下生此界,继释迦牟尼佛之后,为贤劫之第五尊佛。兜率天即兜术天。兜率华译为知足,因此天天人,对五欲境,知止满足,故名。是欲界第四层天之名,此天一昼夜,人间400年,天寿4千岁,合人间56亿7千600万年。有内外二院,外院为天人所居,内院为补处菩萨的住处,补处菩萨常由此天下生人间成佛,今为弥勒菩萨的净土。今举本师释迦牟尼佛为例。他跟所要来人间示现成佛的菩萨一样,首先要住兜率天内院,在那里弘扬宣说佛之正法。佛灭900年间,无著菩萨即从阿踰陀国讲堂,每夜上升兜率天,听弥勒菩萨讲《瑜伽师地论》,白天则将弥勒所讲的佛法,对众宣说。这就是未来佛都要在兜率天“弘宣正法”的明证。这是从《佛说无量寿经》里获取的,这部经是阿难尊者亲耳听到佛这样说的,不是道听途说的。当时他所诵出的每一部经,都得到500大阿罗汉的公认,与佛所说的相符,一字不漏。《佛说无量寿经》含有犹如食物中之原汁原味在,毕竟它是佛金口所说,也是阿难尊者当众所诵出之“如是我闻”,自然就保持了它的最纯、最真之一面。释尊就亲口宣布:“当来之世,经道灭尽,我以慈悲哀愍,特留此经,止住百岁,其有众生,值斯经者,随意所愿,皆可得度。”由此可见,此经威力之强,及其影响之深远!

Friday 26 October 2012

吃素与放生的区别

考验顺利通过,我现在即能专心地投入我的志业。不多说,直接进入正题——《吃素与放生的区别》。很多人说,如果人人吃素不吃肉,就是最彻底的放生了,就不再放生了。吃素与放生究竟有什么区别?让我们继续看下去。吃素与放生是息息相关的,吃素是彻底断掉杀业,从此之后不再累积新的杀业,但有很多人杀生吃肉,天天捕鱼捞鱼,上山打猎,菜市场,屠宰场,餐厅,炸鸡店等杀业不断,所以我们要积极为杀生赎罪,以救赎生命的方式来偿还以前我们所欠下的无数杀债。举个简单的例子来说,就好像四处借钱的人从今天不再借钱,那所欠下的债就从今天起也一笔勾销,哪有这种道理?如果这种观念一旦普及,那么所有的物命从此就丧失了获救的机会,这累积下来的怨气就是世界动荡不安的根源,为害太大了!以简单的说法来说,吃素是诸恶莫作,基本的不去再造杀业,从此不再去欠新的杀债,而放生是众善奉行,积极地去救赎生命,与众生广结善缘。吃素的人如果不能放生,想一想我们一个月内,至少要吃九十餐饭,但能不能放得了三四次生呢?因果不能互抵,最终这些杀业还是要偿还的,吃素的人如果不能放生,以前所欠下的杀债要怎么办呢?逃不掉的!所以,除了吃素放生还要忏悔,这样的修行才能圆满。

Thursday 4 October 2012

放生功德

这是有关“放生功德”的短片,希望诸位同修能深入地了解到放生的殊胜功德。http://www.youtube.com/watch?v=RKEY19TcXuA&feature=youtube_gdata_player 一、放生功德至大. 放生就是救那些被擒被抓、将被宰杀、命在垂危的众生的命,而众生最宝贵的就是自己的生命,救他们的命,他们感激最深,所以功德至大!1.放生不像其他功德,不需要等待机缘,自己可以随时随地主动进行。2.不需要依赖别人,自己可以独立完成。3.佛说,放生功德第一。千千万万人一生中做不到的功德,我们可以经由放生在短短的时间内独自完全成就。4.若更能以此广为提倡,功德更加不可思议。所以放生功德最为第一,非其他小善行所能比! 二、放生改变命运 的力量最为显著. 我们今生的命运的好坏与否,所体现的就是“造善因得善果、造恶因得恶果”的结果。但我们今后的命运却完全掌握在我们自己的手中。通过积福行善,诚心忏悔,不好的“家庭、事业 、婚姻 、工作 、身体”等命运可以变为好的命运,好的“家庭、事业 、婚姻 、工作、身体”等命运可以变为更好的命运。而放生的功德最大,既直接又快速,改变命运的力量最为显著。诸葛长青:佛说, 持续放生、有求必应。 三、放生可以极大地帮助我们治疗疾病 。 病苦之所以发生,就是因为以前我们造恶业、杀生等所感召而来。既造恶因必结恶果,既造杀业必受杀报,解决之道就是放生,积福改命,消除了疾病 根本的恶因,病苦自然好转。诸葛长青:放生就是化解恩怨,就是转变人身的合成因子。 四、放生可以延寿:每个人都希望长寿,放生救赎生命,延长了无数众生的生命(造了延长众生生命的因),也必然同时延长了自己的寿命(必得延长自己寿命的果),这是大自然因果 定律的必然体现。诸葛长青:一报还一报,你救了动物性命,动物自然感谢你,送你更长寿的命。 五、放生只要持之以恒,就会了感应无限。 开始放的几次,会有好运临头,但是以后一段时间可能会没有明显感应。不要紧,那是在积累,如同积气冲关。积极地放生,到了一定的程度,开始心想事成,家庭、事业、婚姻、工作、身体、财富 等都会向好的方面明显转变。欢喜心,慈悲心,舍心,自由的境界,健康的心态都会出现,所以说放生是人类的最好习惯。放生只要诚恳,感应太多太多。诸葛长青:凡是发信心放生,就会有不同感应。持之以恒,有求必应,快则三天,慢则三年,必有神奇福报。许多网友放生后,都出现了好福报。一般来讲,有的人累劫业障少,放生后就会有好的感应。但是也有人累劫业障多,开始放生后,会有不顺利的事情出现,那是好事情,那是消除累劫业障的过程,也就是说,几十年后的业障报应 ,提前来报道,让你提前化解恩怨。最后换来吉祥福报。  六、放生有了功德,能培养在圣贤心。诸葛长青:放生的人,面貌气质开始变化。所谓相随心变。不论是男人女人 ,都变大越来越有气质,越来越有魅力,越来越受人们欢迎。只不过,一开始的时候会产生“放生到底有没有功德”这样的念头,这和我们念佛 时候会想“到底有没有佛”是一样的,是疑心。不断的放,就会破疑心,能感应善报,彻底破掉疑心。有了信心和慈悲心。放生的过程,有了慈悲心,有了功德以后,会自觉避免恶事。会不想去饭店,想多留点钱来救命,会对钱财越看越淡。这些都是福德大了,或者功德开始显露的表现。有人爱生气,生气破功德。放生福德大了有了慈悲心以后,生气越来越少、度量越来越大。 七、吃素与放生是人生很重要的两件事情。 大家注意,吃素是止恶(是不再造杀业,不再积欠新的杀债),而放生却是扬善(是积极地救赎生命,偿还以前所欠的杀债)。吃素而不放生,以前欠的杀债还是有果报的;放生而不吃素,所赚得的功德又因为吃肉杀生都赔光了。所以吃素与放生若能同时并行,效果会更显著。修行人以念佛 为正行,以吃素放生为助行。如此如顺风之帆,顺水之舟,用力少而成效多,以此无上殊胜的功德回向往生西方极乐世界,往生大业必能稳操胜卷,高登西方九品莲台必是指日可待!诸葛长青:放生与吃素最好同时进行,那样福报感应更快。 (放生应当注意:1.不定购,随机购买,种类不限,多少不拘。2.放生前若能为它们念三皈依“皈依佛,皈依法,皈依僧,皈依佛不堕地狱,皈依法不堕饿鬼 ,皈依僧不堕畜生”,再念“南无阿弥陀佛”,数量不限;或者只为它们称念“南无阿弥陀佛”, 数量不限,则公德利益更为广大,更为殊盛!3.放生地点宜选择地广水深,适合物类生存之地域为原则,放生是救命的行为,我们应尽量做到周全完备,问心无愧!

Wednesday 3 October 2012

以法为师

「三人同行必有我師」,修行人是以法為師、以一切有助於自他成長的人事地物為師的。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「以法為師」一直是佛教根本精神之一。佛教徒在議論法義時,向來是沒有尊卑貴賤、偶像和權威的。任何義理在未達至「了無疑惑」之前,誰都保有存疑質疑的權利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佛教的根本精神之一是「以法為師」;凡以法為師的人,註定會反對不如理的傳統和不如理的教條、權威,他臣服皈依的唯是事實真相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以法為師的精神,是所有知識階層佛教徒共同奉為圭臬的,也是大家均能滔滔不絕的演述法義的原因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孟子說︰「說大人則藐之,勿視其巍巍然。」我們也要有這樣的氣概,我們尊重我們的老師,但我們更尊重真理,我們是以法為師的。這樣的人,他就沒有固定的老師了,老子說︰「萬物是聖人的老師」,萬物當然也是我們的老師。溪聲山色、鳥語花香、雞飛狗跳,都在向我們說道理。小孩子的哭聲、雛妓的被蹂躪、高山的雄壯安住不動、小草的無所求……,這些應該都會引起我們的感動才是啊!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「以法為師」就是︰你說得有道理,能破我的疑惑,現在的這一句話就是我的老師;如果說得沒道理,現在的這一句話就不是我的老師,不管你是上師、禪師還是法師,不管你是大人、小孩還是沒有讀過書的人。我們不去追究那個人是誰,我們只注意這些話有沒有道理,只要是有道理的,我們就尊重它,不管這一句話是誰說的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「以法為師」的精神,表現在「吾愛吾師,吾更愛真理」的執著上。只要有理,雖是三歲小兒之言,自當尊重奉行之;倘若無理,即使是大師之言,亦尊重而不苟同——這使他在探討真理的時候,沒有尊卑貴賤的分別心,對於任何自己尚未真確明白的道理,膽敢存疑,持著保留的態度,而不願急下結論地盲從。對於修禪的人,這點是很重要的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因地能夠以自為光、以法為師,果地才能現證到不與千聖同步,不與萬法為侶,廓然無聖自成聖的境地。那種「天上天下,唯我獨尊!」肯定自己也肯定一切的氣概你便能當下具足:你將成為生活的藝術家,具有純粹自由創造的人格;你也將會經常活在眼前一瞬,經常活在一心的世界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真實參禪的人都有一副「以法為師」的精神,例如八十歲的趙州禪師說:「遇到七歲孩童能勝我者,就向他學習;遇到百歲老翁不如我者,即施予教化。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修行人是「以法為師」的 ,而且也沒有閒功夫理會聖凡是非,他關注的只是自己思想、行為的盲點,並努力改進它、超越它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以法為師的精神,表現於外的必然是民主、平權的個性。何謂民主、平權的個性?即是:尊重每一個人的獨立性,不強迫他人與己同;不突顯自己與眾不同、優人一等;重視制度的建立和團體的運作;不願成為他人依賴仰讚的對象,不好為人師;喜歡與任何人立於平等的地位,作對等的交談與往來。一位禪師、上師、法師,無論他的名氣多大,其人證悟的品質和入定的深度,多少可從這點去檢視他、衡量他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佛陀所說的經典也是一樣,有時推崇《彌陀經》,有時讚美《般若經》,有時高推密教,有時又說禪宗最好。表面上似乎是矛盾衝突的,但其實門門都是解脫門。如果你能根據一部經,或根據一個體系的論典,去求得貫通,進而依教奉行的話,則可收「藉教悟宗」的效果。否則讀得愈多,表面上似乎很有學問,其實離佛法愈遠!這是相當可惜的事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「以戒為師」的法門固然可令人達到苦滅之境,但不應視之為「學佛唯一有效的途徑」。所謂「八萬四千法門,門門都是解脫門」祇要行者所修的法門當中含有苦、空、無常、無我的要素,祇要行者對色、受、想、行、識一切存在的事物,存有厭、離、背、捨之心,則是解脫有效的途徑和圓成佛道的法門。準此而言,以法為師的格局比都以戒為師的說法大多了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佛教本來是以法為師的,我們是三寶弟子,我們共同的老師是佛陀。比較了解佛教精神的人,當他皈依時,他不是皈依這個人,而是皈依佛陀、皈依僧團、皈依世間一切菩薩摩訶薩、一切四向四果聖者,以及一切真、善、美。又當他護持道場,不是看某人的面子,是基於熱愛佛教、宣揚真理的熱情。如果佛教徒都能夠這樣,佛教必然會興盛,在上位的人也不會被眾人的掌聲和仰慕的眼光所陶醉,這經常是使一個修行人腐化的原因。 如果做為一個佛教徒,老是要獨尊「大師」,佛教就會變成一種山頭主義,使得大家都想成為人上人,接受尊敬、頂禮,這樣佛教不就成為一個名利場合了嗎?學問、道德越好的人,越要為更多的人服務;佛教的修行體驗者,更要服侍眾生、侍奉人類,這樣佛教裡的山頭主義就會比較少,整個氣氛也會有很大的轉變。如果大家都以服侍眾生、照顧人們的修行人為學習對象,這樣慢慢會形成一種僧團、一種制度,讓制度來引導眾生,而不是以大師來教導眾生。當制度能引導我們時,制度就是法。我們皈依法,投靠在制度下,自己則以自為光,我想這樣的佛教才是現代社會所需要的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基本上,宗教是沒有界限之隔的,佛教說「以法為師」、一貫道講「認理歸真」,就這個最高原則而言是沒有衝突的。「人」是否做到這一點,才是最重要的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以法為師的另一個具體內容,是叫我們不要拘泥在名相上,也不要受權威的鉗制。什麼是法呢?到底是阿含?或是中觀?還是唯識、天台、禪呢?是基督教?天主教?一貫道?還是佛教呢?我還是常說的那句話︰「不是他們是或不是的問題,要你『是』才有用!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人透過對三法印的思考、觀察、實踐,相應解脫,可以到達涅槃。所以,雖然三法印苦、無常、無我,並不等於涅槃的本身,但它確實是通往涅槃的不二門,因此,它可以稱為「法印」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藏經典一切法門,門門都是解脫門;看得懂的人,每一條都是寬坦大道,看不懂的人,每一條都是銅牆鐵壁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佛陀住不住世,對一個修行人而言不是最重要的。依教奉行就如承受佛陀親自教誨,而缺信、無道心即使佛陀還在人間,也無法解脫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我認為經典還在人間的時候,任何有道心的人,只要他願意鍥而不捨地依教奉行,都有自覺的可能性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釋迦牟尼佛一生的說教,仍只似微弱的呼喚,但他宛若開天闢地般,為世人所揭櫫的通往涅槃解脫的方法——三法印、四聖諦、八正道、六度波羅蜜,兩千五百年來,卻成為娑婆世界的明燈,任何嚮往涅槃解脫的人,只要願意奉行三法印、四聖諦等教法,便能夠和釋迦牟尼佛一樣,悟得正法,成就菩提;而此乃千真萬確的事實,古今無數的聖者正可為此作證!

Saturday 29 September 2012

对因果不可以不谨慎,不可以不小心。 这么多年来,有些人修道已经有十几年的历史,可是还糊涂不清醒,不懂因果,也不怕因果,这是很危险的一件事。所以,修道要特别谨慎,不要错因果。错了因果,铸成大错,后悔莫及,所谓: 一失足便成千古恨,再回头已是百年身。 因果是丝毫不爽,错了因果,“失之毫厘,谬之千里”。所以对因果不可以不谨慎,不可以不小心。 各位注意!不要一面修行,一面打妄想,放不下世俗的享受,要认清楚自己是做什么的?如果天天打些邋遢的妄想,必会错因果,将来一定堕地狱。并不是吓唬你们,而是实实在在的情形。
    ‘顶'字是至高无上的意思,再没有比它更高了就叫做‘顶',好像我们的头,头顶上是天,因此叫做顶天立地,我们人就是顶天立地的。那么‘大佛顶'这三个字合起来,就是我不讲,相信大家都明白是说大大的佛的顶。那佛顶究竟有多大呢?拿一把尺子量一量,是不是像这个佛那么大?其实,这个佛并不是一个大佛。它只不过是像大海中的一滴,像这世界一粒微尘那么大罢了,而那个大佛是大而无大,它是遍满一切处的佛,无在无不在的——你说它在什么地方呢?它什么地方都不在!你说它不在什么地方呢?它却又什么地方都在,根本没有办法来衡量它大到什么程度的。谁最大?是佛!而这大佛是谁?就是你!也是我。如果你说:‘我没有那么大,我看你也没有那么大。'那又为什么说就是你、是我呢?如果不是你不是我,那讲它做什么?就不需要讲了。就因为于你于我都有关系,所以才要讲它。那么,你我怎么会这么大呢?我告诉你,你我所具足的佛性就是这个大佛,不但是大佛,而且是大佛的顶,本来再没有比它大比它高的了,但是它还有个顶,在它的顶上,这就是‘大佛顶'三个字的意思。在这个大佛顶上,又现出一个大佛,那么这个大佛又有多大呢?这个大佛是看不见的,所以,在楞严咒 上说:‘无见顶相放光如来宣说神咒'。无见顶相——无见不是没有吗?我看不见,怎么又说有个大佛呢?你看不见的那才是大,因为大到你的目力看不见,你会说:‘我怎么会看不见?太小可能看不见,大的我一定能看得见。'大的你怎能看得见呢?像这个天,你的眼睛怎能把它看完?像地这么大,你能完全看见地吗?由于你看不见,那才是真正的大。这个大佛顶就是无见顶相放的光,放多大的光呢?当然是放大光了,这大光照遍所有的境处,你问道:‘照不照得到我?'早就照到你了!你会说:‘怎么我不知道?'好,你想知道吗?‘心清水现月,意净天无云。'你的心里要是清净到了极点,佛光就会照到你;心里不清,就好像是一潭浑水,月光就照不进去。‘意净天无云',你的意念要有一定,就像天上无云一般,境界就妙不可言了。如果每一个人真能清净其心,便可得到这楞严的密义。
    为什么要信佛呢?因为我们本来都是佛,不过现在迷了,不能证到佛的果位上,为什么说我们本来是佛呢?因佛说过:‘一切众生,皆有佛性,皆堪作佛。'既然所有众生都有佛性,为何没有成佛呢?乃由于妄想执著。有一妄想就想东想西,想南想北,想上想下,啊!钻天入地,无所不想……这些个妄想实在打得太多了,令你数也数不过来,你说说看,你一天到底打多少个妄想呢?你知道吗?如果你能知道,那你就是菩萨了,就因为你不知道,所以还是凡夫。     这些妄想执著究竟都执著些什么呢?——执著这个也是我的,那个也是我的——所有的物质享受都放不下,至于精神享受那更不用提啦!真是有什么就执著什么。男人有男人的执著,女人也有女人的执著,善人有善人的执著,恶人有恶人的执著……啊!有了执著就不得了啦!这可不是好事情呀!你自己不明白而已,因为只贪图享受是不会成佛的,所以,一切众生不能成佛是由于妄想执著,才不能证觉。

Friday 14 September 2012

教法不必听太多。若能身体力行,简单的一句偈文就是真法,就能启发真正的善根。

学佛之前,生命像一张白纸,横写竖画,随心所欲。学佛之后,生命像在纸上学写字,要端正规矩才能给人看。

学佛须先了解无常的道理,如能了彻此理,才能来去自在,做自己生命的主人,迈向光明的境界。

修心不在于长篇大论,也不是高深难解的抽象概念,而是如实、深切地了知人性的本然。

常有人把“修行”误认为是出家人专用名词,其实修行表现在日常生活中,是人人应有的生活修养。“修”是修心养性,“行”是端正行为。

有人常常埋怨自己长得不漂亮、没有人缘,其实人缘并不在于色身,而在于气质。气质则由修养中培养而得。

修行,主要是“修心于内而显于外”。心在内没人看得见,唯有借行于外的整齐以显示内在的清净。

戒是不起心动念,守住本分,戒掉一切名闻利养的贪念;“定”是遇到如何困境,都能守持志节、临危不乱;“慧”是能运心转境,于平静中突破重重困难。

修行人的心境,要如“鸟过白云,鱼跃水面”般——空中无迹,水面无痕;不为消逝事物而烦恼,心境安然而自在。

时时刻刻注意自己所说的话,每一句话都要深思熟虑,是否合情、合理、合法?是否能利益众生,开导人心,使人开解烦恼?

所谓修行,即“修”心养性,端正“行”为,常存惭愧心勤勉精进。如修学而不精进,不知反省自己,就是没有惭愧心;心无惭愧者,行为必然不端,遑论修心养性?

一个人的修养如何衡量?应是存诚于内,而形之于外。待人接物、言谈举止……一切行动都充分表现内在的修养。

一个人只要有惭愧羞耻心,自然不敢做丧理败德的事情。所以,修行学佛一定要有惭愧心,知羞耻。

一切的修行法门,如坐禅、念佛等,都是为了收摄心念。“修行”,主要是多改掉一分假我,多增加一分真我。

人有二耳、二眼、一口、双手、双脚,此中道理:是要人多听、多看、少说话、多做事。修行贵在身体力行,说一丈不如行一寸。

Thursday 13 September 2012

佛陀说法四十九年,足迹踏遍了恒河两岸。到了八十岁那年,从摩羯陀国到毗舍离,在毗舍离的大林精舍,作最后一次的教诲。这时,佛陀身体染了疾病,已自知将在三个月内涅槃。又渐渐向前走,经过每一村落,便利用休息时间,向村民说法。在波婆村接受金工(金属铁匠)名纯陀的最后供养。病势加重,于是复步行到拘尸那城外的娑罗双树林,佛陀就选择在娑罗双树间之处,作他入灭的地方。佛陀在阿难陀铺好的僧伽梨(大衣)上,右胁卧下时,已经疲倦不堪。众弟子公推阿难陀请问佛陀四个问题:1.佛陀住世时,我们依佛陀为师,佛陀涅槃后,我们依谁为师?2.佛陀住世时,我们依佛陀安住,佛陀涅槃后,我们依什么安住?3.佛陀住世时,恶性的比丘有佛陀调伏,佛陀涅槃后,恶性的比丘,如何调伏?4.佛陀住世时,佛陀的言教,大家易生信解,佛陀涅槃后,经典的结集,如何才能叫人起信?佛陀说:「我答复你们的四个问题,你们好好记著:1.我涅槃后,应依戒律为师;2.我涅槃后,应依四念处安住;3.我涅槃后,恶性比丘,应『默摈』(不与之往来谈话)置之;4.我涅槃后,一切经典首句应安『如是我闻』等证信的句子。」阿难陀和众弟子在佛陀身旁默默流泣,佛陀像慈母般地安慰他们说:「你们不用悲伤,我一生所说的教法已经很多,只要你们依照著去实行,就是我的法身永远在人间了!」又说:「一切众生均有佛性,皆当作佛;断善根的阐提也可成佛。」就在这年(西元前五四三年)的五月月圆夜半,从容安静的涅槃了。拘尸那国国王和佛陀众弟子们,用最隆重的礼节,为佛陀举行了火葬。佛的舍利由八国国王请去建塔供奉。这种舍利塔,一直到现在,还留在人间。而佛陀一生慈悲救世的精神,永远为人们仰慕与崇拜。

我们学佛的人,自己修行,也劝导别人修行,这就是弘法利生。将佛法介绍给别人,推荐给别人,这是什么力量?也是慈悲的动力,这才是真正的佛法。假如是为「名」去讲经说法,打自己的知名度,或为「利」——讲一部经要收多少钱,那就大错特错,完全不是佛法,根本与佛法的精神完全相违背。佛法自行、化他没有任何条件,佛法流通,亦复如是。再看现代印的经书,往往印上「版权所有,翻印必究」。这是生意买卖,不是利生流了通。人家送我佛书,我看看版权页,如果有这八个字,我就不看了。问我为什么不看?真善知识,为利益众生,必定不要版权,欢迎翻印。心量大,报恩慈济心切,心行相应的,其言语文字才可以做后学参考。心量窄小的,名利没放下的人,怎么能写出好东西!怎么能说出大圆满!那何必浪费时间,浪费精力!

只有无知的般若才能够断烦恼、破无明。无明、烦恼破尽了,就证得自性的大圆满,恢复自性本有的能力,它起作用就是无所不知、无所不能。

Wednesday 12 September 2012

佛教是圆满地帮助我们解决众生一切苦难的问题,让我们每个人在这一生中得到幸福快乐、家庭美满、社会和谐、国家富强、世界大同。

佛教教学的方针是彻底破除「迷信」。佛门常讲:「破迷开悟,离苦得乐。」迷是什么呢?对自己、对生活环境的真相不了解。因为不了解真相,往往就看错了,也想错了;看错,想错,也就做错,做错的结果就是苦啊!

佛、菩萨、阿罗汉是佛教学位的名称,他们都是圣者,不是神仙,诸位千万不要把他们神格化了!

佛用真心,菩萨也用真心;佛用的是「圆满的真心」,菩萨是「分证的真心」。

「和尚」是印度语,译作「亲教师」。就是亲自教导我的老师,就像现在学校里的指导老师,他是直接指导我的,关系非常亲近、密切。若是不直接指导我,就称他为「法师」。

佛教则是清清楚楚说明,佛与我们是师生关系;我们与菩萨是同学的关系——菩萨是佛早期的学生,我们是佛现在的学生,我们与菩萨是前后期的同学,菩萨是我们的学长,此事一定要弄清楚啊。

佛教究竟是什么呢?学佛的人不能不知道,「佛教」是佛陀的教育,是佛对九法界众生至善圆满的教育。教育内涵包括了无尽无边的事理,比现代大学里面的课程内容还要多。时间上,它讲过去、现在、未来;空间上,它讲我们眼前的生活一直推演到无尽的世界。所以它是教学,是教育,不是宗教;它是智慧、觉悟宇宙人生的教育。中国孔子的教育,是讲一世(一生)——从生到死的教育。佛法是三世的教育,讲过去、现在、未来。

Tuesday 11 September 2012

佛法非宗教,非哲学,而为今时所必需。

「佛法」这两个字连起来,就是无尽的智慧、觉悟,觉了宇宙人生的一切万事万法。

悉达多太子深处宫中,未闻人生疾苦,曾四度御马出城,见老、病、死、沙门等现象,深感有漏的人生之苦痛与无常,遂萌出家修道之志。回宫后恳求父王允许出家修道,净饭王固不允许,即以四愿再请:「一者不老,二者无病,三者不死,四者不别,父王若赐者,当断出家愿!」其父王无言以对。即于当晚,时二十九岁(一说十九岁),夜出王宫,自脱衣冠,执发自剃为沙门。

当年悉达多太子虽享人间的荣华富贵,但当太子出游四门,(出东门见老人,出南门见病人,出西门见死人,出北门见修行人。)见到了人间生老病死的现象,而且这四大苦又是每一个生命无法逃避而必须要一一经历的,如果人生是圆满的话,为什么还会有这些痛苦?它从何而来?太子因而决志出家,求无上道,解脱生死,救度众生。当悉达多太子觉悟了生命的实相,止息了一切痛苦后,便来到鹿野苑,为五比丘转四谛法轮。从此之后,一条通向解脱的光明大道出现在世人的面前。佛在初转法轮时,告诉我们:「此是苦,汝应知;此是集,汝应断;此是灭,汝应证;此是道,汝应修。」为了增强我们的信心,佛以亲证的境界为我们印证,佛说:「此是苦,我已知;此是集,我已断;此是灭,我已证;此是道,我已修。」

摩耶夫人将分娩前,依习俗返娘家天臂城待产,途中于蓝毗尼园小憩,即于无忧树下产下太子。世尊诞生时,行七步,举手言:“天上天下,唯我独尊;三界皆苦,吾当安之。”